“白鸡冠”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。白鸡冠茶树叶色淡绿,绿中带白,特别是幼叶薄软如绵,色浅绿微黄,叶面开展欠光泽,春梢顶芽微弯,茸显露似鸡冠,与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,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,故名白鸡冠。每年5月下旬开始采摘,以二叶或三叶为主,色泽绿里透红,回甘隽永。
“千载儒释道,万古山水茶。”
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,三教无不与武夷茶关系深远,且都为推动武夷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其中的道教,由于最早种植武夷山茶树,从缘起性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中国著名茶人黄仲先主编的《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》一书指出,道教中人早期便开始种植茶树,武夷山和杭州西湖的茶树都是最先为道教徒所种。而白鸡冠的发现与培育,正是缘于宋时在武夷山传道授法的止止庵祖师、道教大师白玉蟾。
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,82岁时受邀在重修的止止庵主持庵事长达13年。传说白鸡冠正是由他发现并在止止庵白蛇洞培育出来的。
止止庵白蛇洞(又名仙人谷),因为四周古树环拥,枝叶遮天蔽日成洞口状而得名。所谓洞口,自然也就是高悬在头顶的一片天色,由此唯有正午时分,阳光才能垂直照射到地面植被和茶树上,日照时间短,和三坑两涧地区的茶树长在崖壁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白玉蟾发现并培育的白鸡冠就种在这里,但母树早年被盗,现在能看到的是树龄二十年的白鸡冠老丛。
为什么叫白鸡冠?
作为岩茶四大名丛之一,武夷山关于白鸡冠得名的说法有不少,主要有“幼叶说”、“树形说”、“茸毫说”,但基本上都着眼于白鸡冠叶形与鸡冠的相似度。
白鸡冠的叶色明显浅于其他岩茶,相比之下确可谓“白”。泡开后的白鸡冠茶叶在放大镜下,可以清楚地看到叶齿形状和叶片质感都极似鸡冠,加上又为白玉蟾所创,故名“白鸡冠”——也许这才是白鸡冠得名的真正由来。
武夷山至少有两处以上地方曾被认为是白鸡冠原产地,除了止止庵白蛇洞外,还有慧苑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。
《闽茶说》一书对白鸡冠母树有两种说法,一说在止止庵,一说在鬼洞。台湾茶人池宗宪在其著作《武夷茶》中认定白鸡冠原生地在止止庵白蛇洞口。
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所著《茶树栽培学》中讲“单丛奇种”时提到:“著名者又曰名丛,如九龙窠之大红袍、磊石岩之白鸡冠……”似有以磊石岩为白鸡冠原产地之意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hayi5.com/zhishi/20190508190623.html